我校5案例入选非遗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近日,由新华网主办的“非遗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案例总结交流会”在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召开,我校报送的《以匠心·致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楼塔“细十番”传承保护服务模式探索》《浙江地方剧种艺术档案数字化与传播》《“非遗+”焕新乡村文旅新业态产教融合案例——以德清县为例》《植物染围巾开发》和《“新女红时代”的刺绣文创产品开发与创新应用》五个案例成功入选典型案例,展示了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创新实践成果。
入选案例
《以匠心·致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楼塔“细十番”传承保护服务模式探索》
由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郑吟主持。该项目通过校地共建非遗教学实践基地、签订传承保护合作计、建立专项服务团队等举措,帮助当地建立年龄结构科学的传承人梯队并形成可复制的服务模式。
《浙江地方剧种艺术档案数字化与传播》
由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陈楠江主持。该项目针对浙江省地方剧种的艺术档案数字化传承及传播进行实践,主要体现在融媒体语境之中地方剧种如何通过艺术档案数字化进行焕新。
《“非遗+”焕新乡村文旅新业态产教融合案例——以德清县为例》
由手工艺学院党总支书记钟黎主持。该项目结合德清文旅的实际需求,以非遗成果展示、活态体验、文创设计等为着力点,面向社会推出市集、研学、文创产品等新场景、新理念、新模式。完成“非遗+展示”“非遗+课程”“非遗+文创”“非遗+服务”系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保护,探索非遗赋能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德清县文旅可持续发展。
《植物染围巾开发》
由手工艺学院民族传统技艺教研室主任胡锦霞主持。该项目运用传统植物染技艺,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打造了一系列独特且环保的植物染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色彩丰富、图案精美,而且富含文化底蕴,深受消费者喜爱,成功将非遗植物染围巾推向更广泛的受众,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新女红时代”的刺绣文创产品开发与创新应用》
由手工艺学院展示艺术设计教研室教师孙艺萌主持。该项目在继承传统女红刺绣技艺的基础上,提炼传统纹样和绣品图案, 运用现代的计算机绘图软件等科技手段,结合当代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开发制作现代女红刺绣文创产品,拓展新女红的现代创新应用。
非遗传习院组织案例负责人参加此次交流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非遗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之路。会上,手工艺学院党总支书记钟黎以《“非遗+”焕新乡村文旅新业态产教融合案例》为基础,进行了分享发言。
此次交流会旨在进一步总结非遗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非遗事业的繁荣发展。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了新时代下非遗与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培养了新生力量,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学校始终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创新探索与实践,积极推动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巧妙地将传统技艺与先进的现代教育模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非遗教育,为广大学生搭建实践操作平台,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和领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